中國探月計劃持續推進,嫦娥八號探測器計劃於 2028 年前後發射,為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鋪路。香港科技大學亦參與其中,負責領導一項國際合作計劃,研發一款兼具月面作業及無線充電功能的機械人,未來將隨探測器登月,推動科研發展。
中國自 2004 年啟動探月計劃,以「嫦娥工程」為名逐步實現探月夢想。嫦娥八號作為第四期探月計劃的重要一環,將測試月球科研站的關鍵技術,並計劃於 2028 年前後發射。香港科技大學獲國家航天局委任,主導研發一款月面機械人,協助探測器執行科學任務。該機械人具備雙機械臂,可執行安裝儀器、運輸設備及樣本採集等工作。著陸後,機械人需負責搬運探測儀器至指定位置,確保各項設備準確部署,並為科學研究提供支援。
香港科技大學太空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于宏宇
香港科技大學太空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于宏宇表示,機械人須應對月球低重力、極端溫差及無導航系統等挑戰。團隊為此開發專屬軟件,讓機械人能自主感知環境、調整動作,並根據地形規劃最佳行走路徑。機械臂的控制亦需高度精準,以確保設備安裝過程順利,避免與其他儀器發生碰撞。此外,機械人具備自適應學習功能,能即時應對月面環境變化,確保探測行動順利進行。
機械人另一項關鍵功能是作為移動充電站,為科研站上的設備提供能源補給。于宏宇指出,科研站將設有多款機械人及科學儀器,需要穩定能源供應。因此,團隊為機械人配備太陽能電池與無線充電技術,確保設備可長時間穩定運行。
為配合這項國際科研合作,香港政府於 InnoHK 創新香港研發平台下成立「香港太空機械人與能源中心」,並聯合內地及海外機構,如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、南非國家航天局等共同參與研發。中心計劃培訓約 20 名博士生,並聘請 70 多名研究人員,為香港建立航天技術基礎,發展完整的科研生態系統。
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
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表示,香港科研實力深厚,政府將積極支持本地科研機構參與航天技術發展,並希望透過這些科研成果,助力國家航天科技發展。他強調,香港可憑藉「一國兩制」的優勢,連結全球科研機構,提升本地科研水平,並進一步強化香港在國際創科領域的競爭力。此外,政府計劃建立第三個 InnoHK 研發平台,專注於先進製造、材料技術、能源及可持續發展領域,吸引全球人才,助力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。
相關文章:
財政司司長網誌: 香港全力發展 AI 產業 推動科技創新與經濟升級
分享到 :
最新影片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