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VB 無綫電視近日發表消息,指香港有傳媒機構新聞片段,其配音聲線與無綫新聞主播極為相似,懷疑是否使用人工智能(AI)技術模仿主播聲音。TVB 報道表示他們曾向《香港01》查詢有關事宜,但未獲正面回應。事件觸發對 AI 濫用與監管的憂慮,有學者直指科技發展過快,令資訊真假愈來愈難以分辨,而香港現行法律在聲音肖像方面的保障亦相當有限。
AI 模擬聲線惹懷疑 觀眾難以辨識
TVB 新聞報道,有新聞平台及廣告出現聲音與本台主播極為接近的配音。TVB 透過示範片段比較,表示該新聞平台的網上新聞報道和廣告配音聲線、節奏與語氣均與無綫主播極為相似。TVB 記者在街頭訪問市民,有人表示:「我成日睇電視,嗰個聲線、節奏、語氣都好似,好難分得出係咪同一個人,如果滿分係 10 分,我會俾 9 分。」
學者指 AI 配音帶來資訊混淆
TVB 引述學者說法,人工智能語音技術已進步至可以輸入文字後自動合成自然語音,聲線與真人無異。相關技術一旦被廣泛使用,可能會對新聞真實性構成挑戰。學者認為,「而家網上乜都可以造,真定假好難分,觀眾以為係新聞,實際可能係偽造,會影響輿論判斷。」
他們補充,目前 AI 仍存在明顯瑕疵,但技術正不斷改進,未來有可能產出難以識破的假聲音,「AI 慢慢成熟,就唔會犯低級錯,之後連專家都難分真假。」
法律保障不足 聲音未受版權保護
對於使用 AI 模仿聲音是否違法,知識產權界指出,根據現行法例,聲音並不屬於受版權保護的範疇。立法會議員認為,雖然現行《版權條例》涵蓋錄音或錄影,但若利用他人聲線創作全新內容,法律難以涵蓋這種情況。
有議員建議政府應及早立法處理「聲音權」,包括是否應為個人聲音設立法律保障。「香港目前冇所謂『聲音權』,而法律亦未就個人聲線被模仿作出保障。應該立法規管 AI 模仿聲音等行為,尤其涉及公眾人物,情況更值得關注。」
有關機構未正面回應是否使用 AI
對於是否真的使用人工智能合成主播聲音,TVB 曾向《香港01》查詢,但 TVB 指對方未有正面回應查詢,只表示「所有製作均以專業原則處理,並無涉及侵權問題」。
這次事件反映出 AI 聲音模仿技術發展迅速,業界及政府或需重新審視相關法律與倫理界限,防止技術被濫用,誤導公眾及侵犯個人聲音私隱。
資料來源:TVB
分享到 :
最新影片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