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米 CEO 雷軍近日在中國全國人大會議上發聲,指小米曾因造謠事件導致股價下跌 8% ,並強調當前法律對此類事件的打擊難度較高,建議針對性強化立法。他亦提到 AI 換臉及擬聲技術的濫用已成為違法重災區,應加快相關監管措施。
全國人大代表、小米集團創始人兼 CEO 雷軍於 3 月 8 日參與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北京市代表團的討論時,談及網絡謠言與水軍問題。他指出,小米曾因虛假消息影響股價,卻難以透過現有法律手段維權。雷軍提到,幾年前,有自媒體捏造消息,聲稱小米遭中國證監會調查,導致股價在當日急挫 8%。雖然當局隨即闢謠,但由於股市波動受多種因素影響,難以證明該謠言直接造成 50 萬元(約港幣 HK$540,000)以上的損失,令維權變得極為困難。
雷軍強調,現時針對企業的法律條文,例如誹謗罪、損害商業信譽罪等,都設有較高的舉證標準,例如企業需證明直接經濟損失達 50 萬元(約港幣 HK$540,000),或水軍公司的非法所得達 5 萬元(約港幣 HK$54,000)以上,才能符合立案門檻,令企業在維權過程中屢屢受挫。
中國證監會早於 2022 年 3 月 29 日發表聲明,否認曾對涉及小米產業鏈的企業實施 IPO 限制政策,亦未曾進行相關專項調查,並強調希望市場各方不信謠、不傳謠,以維護健康的市場環境。
除了股價受造謠影響,雷軍亦提到自己曾遭 AI 擬聲技術惡搞。他表示,去年國慶期間,有網民利用 AI 技術合成其語音,製作了一系列辱罵內容,令不少人誤以為他「連罵 8 天」。雷軍坦言,最初對此類娛樂惡搞內容還能接受,但當這類 AI 擬聲影片數量暴增,且內容低劣時,他便難以招架,甚至有網民向他投訴。他嘗試尋求法律維權,但現行法律未能有效規範 AI 擬聲技術的濫用,令他相當無奈。
他強調,AI 技術雖然帶來便利,但濫用問題已成為違法重災區,涉及肖像權、隱私權及名譽權的侵害,甚至可能引發詐騙犯罪,應加強監管,避免對社會造成嚴重影響。
在今年的全國人大會議上,雷軍專門提出加強「AI 換臉擬聲」監管的建議。他指出,AI 深度合成技術在影視、廣告、社交等領域應用廣泛,雖然為行業帶來創新,但同時亦被不法分子利用,甚至可能對個人及企業造成無法挽回的形象損害。
雷軍提出三項具體建議,以應對 AI 技術濫用問題:
加快單行法立法進程
目前,已有《互聯網信息服務深度合成管理規定》、《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》等法律實施,但仍存在效力層級偏低、條文過於原則化等問題。因此,他建議針對「AI 換臉擬聲」制定更具針對性的單行法,提高法律效力,明確技術應用邊界,並加重對利用 AI 技術實施犯罪的刑事處罰。
強化行業自律與平台監管
AI 內容生成涉及多方角色,包括軟件服務提供商、內容創作者、網絡平台、用戶等。他認為,應推動行業自律,要求平台企業開發 AI 內容識別技術,加強巡查與舉報機制,確保能夠及時阻止有問題的內容傳播。
加強公眾教育,提高識別能力
AI 內容辨識能力對普羅大眾而言仍是一大挑戰,特別是年輕人及長者更容易成為 AI 詐騙的受害者。他建議透過普法宣傳,提高大眾對 AI 換臉與擬聲技術的警覺性,例如在中小學人工智能教材中加入倫理規範內容,並針對長者推出相關知識普及活動。
資料來源:證券時報網
相關文章:
【評測】Redmi Note 14 Pro+ 深入評測 機身平實 + 耐跌耐刮更耐用 + 2 億主鏡成像有驚喜 小米推出米家智能音頻眼鏡 2 輕巧 27.6g 鏡框 + 新增錄音功能 小米手機國家補貼關注度奪冠 線上線下同價策略市場份額大幅攀升
分享到 :
最新影片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