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國智庫最新報告指出,北京過去十年推行「中國製造 2025」戰略,使中國企業在多個高科技領域迅速迎頭趕上,與西方的技術差距明顯縮小。研究發現,在政策驅動下,中國在鐵路電力裝備、醫療器械、可再生能源等多個關鍵產業減少對外國技術依賴,甚至在機械人和造船等行業奪取全球市佔率。報告警告,這一趨勢將持續加劇西方國家在經濟和安全層面的競爭壓力。
美國全國商會(U.S. Chamber of Commerce)委託榮鼎集團(Rhodium Group)進行的研究報告顯示,「中國製造 2025」政策至今已運作十年,原先設定的國產化目標雖引起外界爭議,但在強大國家資源配合下,取得廣泛成效。美國政府曾批評這項政策具保護主義色彩,指中國以補貼、強制技術轉移等方式削弱公平競爭,但相關措施至今仍然持續進行。
榮鼎集團指出,自2015年起,中國當局透過提供稅務優惠、撥款資助與設立產業基金,廣泛扶持特定產業。2018 至 2022 年間,政策扶助行業的稅務優惠年均增長接近 29%,2022 年達人民幣 1.3 萬億元(約港幣 1.404 萬億元),佔企業研發總支出逾一半。同時獲政策優惠企業的比例亦在 2015 至 2023 年間增加逾三倍。
研究亦提及中國企業在全球市場上取得明顯競爭力提升,在造船、機械人等行業逐步取代歐美企業的位置,鞏固自身出口優勢。在醫療器械方面,中國企業的進口依賴度由2015年的 24% 降至2023年的 14%,反映本土生產實力明顯加強。
報告指出,北京政府利用中國市場作為談判籌碼,誘使外國企業在當地設立研發與生產中心,間接協助中國建立更完整的供應鏈。從智能手機到電動汽車,中國都逐步創建由本土供應商主導的製造體系,削弱外企影響力。
雖然在絕大多數產業取得突破,但報告亦指出中國在商用飛機領域仍落後美國波音(Boeing)與歐洲空中巴士(Airbus)。中國商飛仍倚賴進口零件組裝國產飛機。然而報告預測,隨著中國在本土航空發動機技術上取得突破,這種依賴狀況或將於未來數年改變。
報告總結認為,「中國製造 2025」令中國在多個核心戰略產業取得超預期進展。中國政府強調政策不僅為本土企業提供資源,更透過建立完整產業體系推動創新與自給自足。美國商會認為,西方國家未來需調整相關政策框架,重新評估與中國的競爭格局。
分享到 :
最新影片
